山川網:2011年11月25日,由例:主營人文、藝術、設計、建筑類書籍,其中有4萬種港臺書刊和近萬種外文書,也有部分內地出版物。店內專門設有“方所推薦”、“媒體推薦”、“網絡意見領袖推薦”等特色書架。成都方所于2015年1月29日正式開業,此前兩個月試營業期間平均每日人流量約七八千人次。成都方所是其全國第二家店。
方所是一個優雅自在的天堂。在這你可以捧著本小說,點杯咖啡,坐在椅子上享受一個下午的美好氣氛。
“這個店開業之后,市場的反應超乎我的想象。”下午3點,在方所咖啡區的柔黃燈光下,作為方所創始人之一,毛繼鴻看上去有點興奮而疲憊。他的另一身份,是國內知名服飾設計品牌、廣州例外服飾公司。
一個月前,2011年11月的最后一個周末,在廣州首次亮相的方所,看起來難以被歸類和定義:在1800平方米空間內,融合500平方米的書店、400平方米的展示和銷售設計品的美學館、26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、250平方米的服飾館以及90平米的咖啡館。它提供的產品,包括圖書、服飾、美學生活產品、植物和咖啡,而且,全部自營。
如果把方所僅僅看成一個“書店”,那么,它真可謂生不逢時。10月底,國內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突然宣布關閉。而這,只是實體書店行業倒下的又一張多米諾骨牌而已,過去4年間,全國倒閉的民營書店多達上萬家。
“我們做的不是書店,而是一個文化平臺,一種未來的生活形態。”方所策劃總顧問、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之一廖美立反復強調說。或許正因為如此,總面積高達1800平方米的方所,頗為奢侈地開設于太古匯——廣州目前最高端的購物中心,與Armani、LV、Prada等比鄰而居。
對于包括光合作用在內的所有處境艱難的國內民營實體書店來說,方所,是否提供了一種可能的借鑒?
2011年12月18日,正在籌劃“自救”的光合作用表示,其將“通過多元化經營”,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,擺脫目前的困境。具體而言,在實體門店,其將放棄傳統圖書,放棄文具和精品百貨,僅保留盈利較高的品類,并設置閱讀延伸性消費(藝術品、咖啡、茶點等),此外,其還為企業提供品牌推廣服務;而通過互聯網,光合作用還將直接成為“數字閱讀內容提供商”。
不過,這還是真正意義上的“書店”嗎?
或許,方所和光合作用,未來都能夠實現更好的盈利。但我們不得不承認,作為一種“獨立商業模式”,實體書店已在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。
書店正在死亡
2011年,實體書店的“末日”,真的已經來了。
在中國民營實體書店集體陷入困境之時,2011年7月,美國第二大連鎖書店公司博德斯集團,也已正式申請破產保護,并關閉了旗下600多家書店中的大約30%。而擁有700多家門店的美國最大連鎖書店巴諾,早在2010年8月就已表態“有意對外轉讓”。
電子商務的興起,被視為實體書店噩夢的開始。以中國大陸地區為例,2008年之后,通過電子商務渠道銷售的圖書,年均增幅達100%。目前,電商渠道在出版社總體的市場占比,已從當初的不到5%,增長到35%以上。
相比搶占市場份額,電商渠道的“低價策略”,對實體書店形成了更大的沖擊。2011年5月,京東商城曾打出了“全部少兒圖書四折封頂”的促銷廣告,而實體書店的圖書采購價格往往在五折左右,銷售價格則至少在八折以上。
當然,在中國大陸的實體書店中,新華書店是個例外。“新華書店有政府支持、兼營多業、無房租負擔、有教材業務支持,生存并沒有太大問題,但民營實體書店,的確生存堪憂。”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民營書業發展研究中心一位人士稱。
本文來自電腦雜談,轉載請注明本文網址:
http://www.humishu.com/a/ruanjian/article-83807-1.html
可以了吧我們都來